“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却天天往医院跑,我实在过意不去……”病床上,63岁的韩国外教李光世左腿打着石膏,语气里满是心疼;而守在床边的籍浩楠和李兆发却坚定地说:“我们早把您当成父亲,做儿子的哪有父亲生病不去照顾的道理!”
这段跨越国界的“父子情”,正在岳阳长江骨科医院的病房里悄然上演。
10月7日是国庆假期,湖南理工学院的韩国外教李光世不慎摔伤住院。由于家人远在韩国,无法第一时间赶来。第二天,李光世独自躺在病床上,就在他略显孤单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冲进了病房:“老师,您别担心,我们来了!”
细节里的温情,是亲情最好的注脚
时间拨回10月7日,湖南理工学院2011级毕业生籍浩楠和2010级毕业生李兆发两家人相约到平江幕阜山游玩,刚到达目的地,李光世摔伤住院的消息传开,两人都坐不住了。
“一听老师左脚踝骨折,我脑子瞬间就乱了。”籍浩楠第一时间联系岳阳的朋友先去医院照看,自己连夜收拾东西,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赶:“老师当年待我们像家人,现在他需要人照顾,我们必须马上回去。”
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看着李光世强忍疼痛、想自己撑着坐起来的模样,籍浩楠鼻子一酸。
李光世不想给学生添麻烦,很是愧疚,好几次想婉拒,却都被学生们坚定地打断:“我们早把您当成父亲了,做儿子的哪有父亲生病不照顾的道理!”
这句话,让李光世的眼眶瞬间泛红,实在拗不过这份真挚的心意。
这句话,也成了籍浩楠和李兆发两人轮值陪床的“军令状”。籍浩楠是河北人,是一名独立设计师,在岳阳定居多年。李兆发是云南人,从事教培行业,毕业后也在岳阳成了家。
李光世老师的病床旁的一张折叠床,是两个“儿子”晚上的“临时住处”。除了处理紧急的工地事务,籍浩楠几乎全天守在医院。每天清晨,他都会端着温水和挤好牙膏的牙刷,蹲在床边帮李光世洗漱;怕老师躺着不舒服,他特意回家取来干净的换洗衣物,小心翼翼地帮老师擦拭身体;妻子则在家变着花样做饭,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由他趁热送到病房。
而李兆发的出现,更让这份温暖多了份热闹:“老师,今天感觉怎么样?”他忙完教培工作就往医院赶,接过籍浩楠的“接力棒”,陪老师聊天解闷,帮着整理病房,有时还会带着怀孕的妻子一起过来。
面对学生关心的询问,李光世总是这样回答:“好多了,你们别太累了!”
在其他旁人看来,李光世这位老人好福气,有2个孝顺“儿子”细致入微地照顾。就连医护人员得知两人都只是他的学生后,都十分惊讶。
你温暖我青春,我守护你床前
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2003年,李光世来到湖南理工学院任教,一待就是22年。在学生眼里,他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外教”,而是“把家敞开的李爸爸”——家里专门留着一个柜子,装满给学生用的碗筷;学生想吃鸡,他妻子金老师总会每人准备一整只;谁要是在学业、生活上遇到困惑,他总能像长辈一样耐心开导,帮年轻人找到方向。
“老师过去怎么对我们,我们现在就怎么对他。”李兆发说:“我当年刚到岳阳,特别想家,是李老师拉着我去他家里吃饭,说‘这里就是你的第二故乡’。”籍浩楠也说,正是李老师给他的这份温暖,让他在岳阳找到了家的感觉,让他毕业后选择留在岳阳。
“教学上的记忆或许会模糊,但做人方面,李老师的影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是许多学生对他的共同评价。
李光世常说,“教书育人不是口号,是要把学生当成能交心的孩子”。疫情期间李老师60岁生日,06级的十多名学生凑在一起,送上一幅绣有“桃李”图案的湘绣——针脚里藏着的“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对他最好的回馈;04级有个学生深夜打工出车祸,他和妻子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毫不犹豫地缴纳保证金、帮忙担保,让学生顺利做手术,如今学生还常给他寄家乡特产;就连24级刚入学、想出国留学的新生,找他咨询后,他也主动帮忙规划方向,怕学生听不懂,还特意用中文写了满满几页笔记。
“做老师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李光世曾这样回答朋友的疑问。如今,病房里学生忙碌的身影、温热的饭菜、耐心的陪护,正是他二十三年教学生涯最动人的“答卷”。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籍浩楠正帮李光世调整枕头高度,李兆发在一旁剥着橘子,三人聊着当年课堂上的趣事,笑声轻轻飘出窗外。一场摔伤,一次守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师生情,他们用行动展现出湖南理工学院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和新时代师德传承的感召力。
师者如父,生者如子;教育,从来不分国界。
原文链接:https://99web.803.com.cn/files/app/yyrbapp/html/News/202510/13/99458549.html?v=1760336705
( 责编:吴永贵 初审:黄煜 终审:陈钰 )